中欧经济合作前景依然不明朗——欧洲时报专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丁远
9月8日,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、巴黎大区工商会中法交流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2第八届欧洲论坛于巴黎和上海双会场线上线下同步举行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、会计学教授丁远担任当天圆桌讨论的主持。
论坛结束后,丁远教授接受了欧洲时报记者的专访。
欧洲时报:丁教授,您好,您在5月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曾预测,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,俄乌冲突对欧洲的影响远超对美国的影响,请您就欧洲的经济恢复情况简单做一下介绍。
丁远教授:当时我只是预测,没想到,欧洲的黑暗时刻来得那么快。
我们可以从能源的角度展开分析,因为美国7、8年前就能源是自主了,靠的是页岩气和页岩油。虽然现在它的成本会高一点,油价是上去,老百姓有怨言,但美国的供应没问题,气的价钱还很便宜,所以美国现在有它有压力,但是可以承受。
欧洲的压力就很大了。德国应对能源危机做了一些事情,法国则非常被动。同时,德国的就业市场的刚性需求也非常有利。而美国的就业情况好很多,但美国存在通胀问题,央行的加息的立场要坚定的多。总之,我所预测的情况都发生了,现在欧洲的经济复苏比较难。
欧洲时报:那么,请您展望一下中欧经济合作在后疫情时代的前景?
丁远教授:中欧合作前景,我觉得今天论坛开幕式上拉法兰先生讲得非常好。美国因为俄乌冲突,又把冷战的气氛带到了欧洲,然后实际上是把欧洲又拽回到美国的怀抱里。那么,这其实对中国是不利的,因为中国是希望一个更自主的欧洲,能够跟中国正面及建设性的互动。
那么,现在欧盟包括英国、瑞士在内,对美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的话,那么在美国跟中国发生对抗的时候,他们不得不跟美国走在一起,尽管他心里并不是一定那么愿意。
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我一直和国内媒体说,我们对欧洲没有足够的了解。现在你觉得好像欧洲人很软,欧洲对俄罗斯有那么大的能源的依赖性,其实是欧洲人有其善意,当时冷战结束,欧洲一直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往来,加强合作,来降低战争的风险。
因为冷战的结束的时候,其实俄罗斯和西欧是没有经济往来,不知道怎么叫冷战呢。你看他们都在修第二条天然气管道,所以其实也是一个悲催的事情,所以这件事情搞成这样以后,其实对于中国跟欧洲的合作也并不是特别有利的。
还有欧洲人也比较担心,在能源革命过程中,会不会又重蹈覆辙。在传统能源上,面对俄罗斯的反制,欧洲处于被动局面;在新能源改革过程中,搞电池技术,太阳能、风能,欧洲又不得不强化跟中国的合作,因为中国在这一块现在是最强大的。欧洲担心,万一以后又受制于中国,美国又制裁中国,或者有各种原因,欧洲不得和中国交恶的时候,又被卡脖子。
当今世界,各国之间的互补性越来越强,但是,这些已经不是企业的问题,而是政治的问题,企业家就会受局限。就像上次我们在北京搞论坛,一个著名的跨国公司的中国负责人就在台上说,他在中国都做研发了,产品在中国设计了,最后你还说进口替代,难道我们还不是中国品牌么?只是这个品牌叫了一个外国名字,但是我们全在中国,你还把我替代掉,我怎么活?现在,政治大大超越了经贸,做经贸的人就很惨了,这种现象必须改变。
欧洲时报:最后请您谈谈后疫情时代,中欧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展望。
丁远教授:在今天的论坛上,卢沙野大使和拉法兰先生说得很好:两国之间的交往,人与人交往是最重要的。
这两年,尽管我们在人员交流上很有很大的困难,但是,我们的工作没有停。我们的中国的学生有极大的愿望来欧洲,这里的企业也有极大的愿望接待我们的学生,这个都不是问题,我们的教授也有极大的愿望出来,带着学生研究欧洲公司的案例。其实疫情期间,他们都在坚持做。现在就是交流不畅而已,如果一旦恢复,我们肯定是跑在最前面的赛车,我们肯定是不会有任何犹豫,因为我们跟国内其他的传统院校体制内的院校比,有很大的区别,我们就是一个交流型的院校,我们就是个桥梁。
大家之所以选择我们中欧,不管外国人还是中国人,就是因为我们是个桥梁,所以我们这个是必须要做的,是不容置疑的。
现在,国内在讨论,将要开放学生签证,但还要隔离,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好事。明年我们希望能够正常,那么外国学生就算隔离个一周或者10天,对于这些要读一年半书的,这不是什么问题。所以我们努力把它恢复到正常。当然,更重要的是未来疫情管理常态化以后,我们的这些教授、学生就能够正常来往中欧。
欧洲时报:谢谢丁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。
来源 | 欧洲时报